交通論文:某某城市市民綠色出行方式的調查分析
來源:未知 2020-07-11 10:45
本研究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 ,對某某城市市民的綠色出行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市民的出行方式較多,但是整體看來,環保意識并不太強,本文重點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并結
交通論文:某某城市市民綠色出行方式的調查分析
摘要 本研究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 ,對某某城市市民的綠色出行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市民的出行方式較多,但是整體看來,環保意識并不太強,本文重點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并結合問卷調查結果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來鼓勵和引導市民綠色出行
關鍵詞 綠色出行;環保意識;調查
黨的十九大明確規定,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鼓勵綠色出行,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1]。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擁有量顯著增長,這不僅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壓力,而且造成空氣污染,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為了改善這種狀祝,一方面要通過加快城市地鐵建設、增加公共自行車投放點、推廣清潔能源出租車等環保措施,給市民多一些選擇;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宣傳,積極引導市民樹立綠色出行理念。
1.綠色出行的概念
綠色出行就是采用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出行方式即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減少污染、又益于健康、兼顧效率的出行方式多乘坐公共汽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車、環保駕車,或者步行、騎自行車等只要是能降低自己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都叫做綠色出行、低碳出
行、文明出行[2]。
2.綠色出行系統的組成[3]
從車輛分類上看,綠色交通論文工具包括低污染的雙能源汽車、天然氣汽車、電動汽車、氫氣動力車、太陽能汽車等以及電氣化交通工具(包括無軌電車、有軌電車、輕軌、獨軌、地鐵等)、茲懸浮等。其中,無軌電車是使用清潔能源的無污染交通工具。是國際上公認的綠色交通方式。
從交通方式來看,綠色交通體系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車交通、常規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
從交通系統來劃分,綠色交通系統包括慢速(如步行、自行車)、普速(如常規交通)、準快速交通系統(如專用道路)、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如輕軌、地鐵)。其中,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實現綠色交通的可行和高效的方式。
3. 某某城市市民綠色出行方式的調查數據
正式調查共發放24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48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在所有受訪者中,男性128例,女性120例。其中,17歲以下的居民為7人,占總人數的2.8%,18-28歲的居民為95例,占總人數的38.3%,29-50歲的居民為107例,占總人數的43.1%,50歲以上的居民為39例,占總人數的15.7%。問卷涉及到了各個年齡層,具有普遍代表性。
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后發現,市民的出行方式非常多元化,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市民占有絕大多數,但是,在出行方式上,使用私家車出行的市民比例為47.9%,使用出租車出行的為16.9%,使用網約車出行的為13.3%,這使得城市交通變得更加擁堵,大氣污染也越發嚴重。
市民在選擇出行方式的時候會考慮很多因素,比如調查問卷中提到的安全程度、舒適程度、價格因素、時間因素等,其占比分別為40.6%、20.9%、19.3%和19.2%,而對于環境因素卻未見一個市民有所考慮,可見市民的綠色出行意識十分淡薄。
此外,調查數據顯示,市民對綠色出行非常了解的僅占12.0%。有近半數市民不愿意乘坐公交車,其原因包括等車時間不確定、行車速度慢、舒適度較差、道路交通狀況不好等;雖然城市中有共享單車,但是其損壞非常嚴重;由于城市規劃發展比較慢,至今尚未擁有地鐵。以上諸多因素導致市民的綠色出行并未得到很好執行。
4. 城市交通問題與環境問題
4.1 城市交通對自然環境的污染
交通在惡化的同時,出現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對社會、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小同程度的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汽車尾氣污染、城市噪聲和振動污染,城市交通破壞城市生態環境,城市交通對社會環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機動車尾氣是城市大氣的主要污染源。汽車有害排放物主要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氣、微粒及光化學煙霧等6大類,物質成份達140多種。據歐美發達國家大中城市的檢測數據,城市中各類主要污染物的40 %--90%來自機動車尾氣。在我國,據統計,大城市60%的一氧化碳、50%的氮氧化物、30%的碳氫化合物污染,是機動車燃料燃燒不完全、產生大量有害廢氣,通過排氣管排放造成的[4]。
城市交通除了帶來大氣污染外,噪聲和振動也是不可忽視的污染問題。交通噪聲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損害,干擾居民、學校和企事業單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5]。此外,交通噪聲還會影響到公路沿線的經濟發展。例如,受噪聲影響嚴重的房地產、工廠、商廈等的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噪聲還直接影響到公路周圍的土地價值。有資料表明,交通噪聲每升高1dB,那么土地的價格就會下降0.9%左右。
4.2城市交通破壞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交通發展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城市交通環境污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一系列因素,使城市的有效綠地面積下降,城郊耕地減少,城市可用水源下降、生態保護區被分割和破壞,從而使人們的生存環境質量下降,城市災害發生頻率上升,嚴重破壞了城市的生態環境[6]。
另外,城市交通對社會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這主要是交通運輸工程的建設與運行對人的影響,例如道路使用者對道路沿線居民的生理上的損害和心理上的干擾,以及交通運輸工程的建設與運行而引起的社區分割,使得社區居民傳統的生活氛圍與生活質量發生變化。較大程度地影響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5. 促進市民綠色出行的建議
從以上調查問卷的結果可以看出,相當多的市民綠色出行意識淡薄,同時對于引導市民綠色出行,政府也還是可以大有所為的。概括地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鼓勵市民踐行綠色出行理念。
5.1建議加大對市民的環保宣傳,大力倡導綠色出行
通過調查,相當數量的市民的綠色出行意識還比較淡薄,原因之一就是還沒有深刻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來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倡導綠色出行。比如在社區開展環保知識宣傳,倡議大家去超市購物時
能夠自己隨身攜帶購物袋;動員大家盡量少在外面吃飯,進而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通過這樣一些小細節來提升大家的環保意識。環保意識一旦深入人心,人們就會趨向于選擇更加環保的出行方式,盡可能的堅持綠色出行。
5.2 建議政府完善公共交通及相關服務
在調查中,相當多的市民期待多開通地鐵線路。在我國,不少城市已經開通地鐵,很多一、二線城市的市民已經深刻感受到了地鐵的便捷。相信隨著國家城市建設的發展,地鐵會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開通,屆時將會有更多的市民會選擇地鐵出行。對此我們建議,即便是開通地鐵以后,有關部門也要做到在早晚高峰時段,減少地鐵列車的發車間隔。對于公交線路,特別是線路擁堵的主干道和人流量較大的公交站點,增加公交車發車班次或者使用體量較大的車型以減輕人們乘車壓力。同時,隨著自行車投放點的增多,以及現代人對健康的越發重視,自行車也會成為越來越多市民出行的選擇,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完善公共自行車綜合服務,簡化公共自行車租借流程,增加自行車投放點,并加強管理。
5.3建議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引導市民綠色出行
我們建議,政府公職人員應身體力行帶頭做到綠色出行,發揮示范作用,比如,能步行的盡量步行,能騎自行車的就不開小車,進而給公眾樹立榜樣,鼓勵每一位市民都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選擇綠色出行。
總之,引導市民樹立綠色出行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每個人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甚至是幾代人長期不懈的奮斗。對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樹立環保意識,自覺踐行綠色出行理念,才能實現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工程
參考文獻
[1] 韓振峰.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視野[J].河南社會科學,2014,22(06):17-21.
[2] 尹怡曉, 鐘朝暉, 江玉林. 綠色出行——中國城市交通發展之路[J]. 科技導報, 2016, 34(17):25-32.
[3] 黃衛. 構建綠色出行系統 積極打造“公交城市”[J]. 求是, 2010(6):21-23.
[4] 劉暢.我國汽車尾氣對大氣污染及防治措施[J].科技傳播,2016,8(08):125-126.
[5] 黃婧, 郭斌, 郭新彪. 交通噪聲對人群健康影響的研究進展[J].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 47(3):555-558.
[6] 鄭兵云,楊冕.基于生態環境的城市交通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8,32(06):164-170.